“狼性”Uber,比百度更配
什么是狼性?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,富有攻击性、进取心、贪婪、执著……它用到最近正处在风头浪尖的Uber身上,实在是太准确不过了。
0
科客苛刻点评:我们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,他认为Uber比百度更适合狼性这个词。可不是么,追踪顾客、报复媒体、用阴招损对手(《幼稚的Uber,收起你那些小心眼吧》),完全就是一只狼嘛!
在被百度玩坏之前,狼性还是一个褒义词。
什么是狼性?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,富有攻击性、进取心、贪婪、执著……直到现在,这个词用来形容百度还不合适,但是,用到最近正处在风头浪尖的Uber身上,实在是太准确不过了。
看看Uber做事情的方式,和狼群的作风几乎不谋而合:“残”,对待困难毫不留情地把它们克服消灭——你可以看到,Uber在颠覆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出行方式,挑战现行政策法规,还有根深蒂固的出租车公司利益,多线作战,一点也不退缩;“野”,事业开拓中不要命的拼搏——在12个月之前,Uber还只在21个国家的60座城市里提供服务,可是现在,他们已经扩张到了50个国家里的250座城市;甚至是“暴”,粗暴生存的方式——他们为了抢走司机资源,不惜采用一点都不体面的竞争方式,比如直接推送广告用500美元现金“诱惑”Lyft司机改投自家旗下、用竞争对手的应用叫车然后马上取消订单……
等等等等,不一而足。
像是现在,舆论的聚光灯都打在了Uber身上,放大式地审视这家公司身上的问题:对于用户隐私的滥用和管理的混乱、高管宣称要对记者进行隐私挖掘的泄愤言辞,还有性别歧视等……媒体也好,社交网络上也好,批评声四起,似乎所有人都要么在生这家公司的气,要么等着在看它的笑话。
但是Uber是怎么应对的呢?CEO Travis Kalanick 连发十三条推文道歉,但是主要涉事者副总裁Emil Michael并没有被炒掉;然后融资12亿美元,称要大举扩展亚太地区的市场;并高调宣布,预留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者进入的空间,考虑引入印度、拉美和中东的投资人,来形成新的联盟,让后者帮助他们清除进入这些市场中的阻碍……
这就是Uber的风格:强悍、迅猛,一往无前。无论上面那些批评是它的公关危机的集中爆发,还是内部文化确实出现问题,这都没有办法让它停下来。在6个月前,它的估值为170亿美元,现在他们的估值是400亿美元;他们现在的体量增长到了去年的6倍大,而且增长速度还要更快。仅仅在2015年,Uber还将创造了100万个工作岗位。
一个成立5年多的“年轻”公司,可以发展得这么快,即使是在硅谷,这也是罕见的;或者换句话说,在硅谷,我们也看到过很多高速发展的公司,他们都在用技术手段挑战原有的行业秩序,然而,这么具有侵略性的公司,却是实实在在,只有Uber一个。
你可以看到这种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:司机越来越多,出行的便捷性越来越高;进入的地区越来越多,可以享受这个便利的人也越来越多;政策松动地越来越多,跟随或者模仿Uber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也越来越多……
所以,上面提到的Uber的这些问题,是随着它的狼性“共生”的,是它高速发展的并发症,是它的“Growing Pain”。对于那些过于苛刻的批评者,我的结论就是:你不能一方面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得益于它的侵略式发展,一方面又跳脚大骂它的野性。
不然还是看Lyft的例子。现在的媒体上,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对Lyft的批评,反而是在与Uber的对照下,很多人赞美他们的“注重社区”、“友好”“和善”……说实话,我也喜欢Lyft这种温和友好的社区模式,乘客上车前都和司机碰拳、偶尔还能有额外的小礼物,但是,它的发展轨迹呢?不仅在老家硅谷被Uber压得渐颓,主要的战场也还是停留在美国,司机也远比Uber少得多。
相比起Uber暴风骤雨式的前进,Lyft与其说是温和、更不如说是温吞,这让它的拓展得太有限。如果都按照Lyft那种“小而美”的模式,而非Uber这种类似狼性的进取,也许这种招车服务,还停留在和出租车协会慢慢扯皮的阶段。
Airbnb当然比Uber要体面,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,酒店本来也是比出租车竞争更充分的一个行业。想想任何一个城市,有多少酒店,但是又有几家出租车公司?对一个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的挑战,和对一个仍然由少数垄断实体的挑战,哪一个更需要这种狼性的?
我的同事说,Uber就是一家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上的新型出租车公司。如果事实真的如此,那恐怕Uber现在也不会面临这么大的困难,事实上,Uber最大的贡献,却不是在技术方面,而是在对原有出租车运营模式的破坏上面:你不必先加入一个出租车公司、签下每天工作8个小时的合约、交上一笔不菲的保证金,才能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;你只需要有清白的背景记录,一部车,就可以在自己想要的时间去搭载乘客。
我曾经遇到过那么多人,他们有的是刚搬到湾区还没找到工作,想要开Uber过渡一下;有的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但是希望多有一个积蓄;有的是希望临时赚点钱;有的甚至是刚刚离异想要找事情做打发一个人的苦闷……这些人都绝无可能成为全职的出租车司机,但是他们可以成为Uber司机,这种对资质门槛的破坏,才是Uber最大的贡献。在这之中,技术只是一种手段,让这种对原有体系的颠覆成为可能。而这也是它发展时面临如此多挑战的原因。
彻底破坏规则的玩法,只有狼性的公司和团队,才可以把它迅速地推广到全世界,连竞争对手、法国打车服务SnapCar的联合创始人Dave Ashton也评价Uber说,“他们在做的正是他们需要做的以改变市场的事情。”“他们甚至不会尝试去遵守他们认为是坏的法律。”
现在Uber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。在全球50个国家的250座城市里,没有哪一座城市是敞开怀抱欢迎Uber到来的。监管条款的滞后,根本没来得及适应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带来的改变;原有的既得利益者——出租车公司行业协会们,对待Uber如临大敌;而在与监管的对抗、对的颠覆式创新,对原有“游戏规则”的破坏……在这些方面,Uber都不遗余力。他们非常快速地扩张司机数量,并雇佣游说家来缓和来自法律法规和出租车行业协会方面的挑战。
新加坡已经出台了规范打车应用的法规,要求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,Uber等公司必须执行3年一期的“司机注册”审批,这意味着对Uber这类模式的放行;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政府准备起草新的法律,将允许租车应用公司Uber与传统出租车公司共存。这表明在欧洲,Uber和一些监管机构之间激烈的斗争可能至少走向冷和平状态。
但等待他们的还有很多:今年9月份,德国地方法院发布了一份针对Uber的临时禁令,原因是后者缺乏一些必须的商业运营许可;美国内华达州法院禁止Uber在州内运营,原因是拒绝遵守有关规范商业运输服务提供商的法规;法国的法院将在12号的时候对是否禁用Uber做出决定……
现在Uber成为了硅谷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。15亿美元的融资额已经达到了Facebook 2011年时一轮融资的水平,那是Facebook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,也是由风投支持的公司所获得过的最大一笔投资。这个充满狼性的公司,走到这一步,也开始学着改变自己。CEO Travis Kalanick在官方博客里说,承认错误和吸取教训是第一步,他会促进内部的增长和改变,“我们将会成为一个更聪明和更谦虚的公司。”
我很喜欢霍炬在DoNews专栏里的评价:无论如何,在任何地方,Uber这样服务一定会遭到相当多的反对,因为它触动了固有的垄断利益,不过,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这样,虚拟世界的事已经差不多了,必然开始影响现实社会,一个O2O或者共享经济方面的公司如果不冲击任何当前垄断者的利益,那简直可以说是毫无价值,Uber正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凶猛的奔跑着。
一家摧枯拉朽式地挑战如此强大而顽固的旧有秩序的公司,一家面临政策、既得利益者、多个竞争对手的公司,它本来就不可能是温和的,所以不应该太去苛刻地为它挑刺,而是应该给它成长的空间。就像不应该要求一匹狼,一方面对旧有秩序亮出爪牙,一方面露出哈士奇的笑容。(pingwest)
注:转载文章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版权持有者对所转载文章有异议,请与我们联系。